今天的任务是马德里市郊的住宅区学习与考察,我们紧跟着领队老师,虽然天气炎热,但却没有停下脚步,所有的考察都是与工作坊主题相关的。
住宅是相对较私人的空间,但是我们需要讨论的却是如何构建建筑内部的集体共享空间,以及如何考虑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如何从小的居住单元的尺度,到住宅空间的尺度,再到城市尺度,使之完全统一,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建筑师必须要修炼的一课。
MVRDV建筑工作室的社会住宅
MVRDV建筑工作室的社会住宅本身是个地标建筑,用颜色区分区域与建筑功能,同时将大面积的公共空间归还给城市。
一座建筑没有多余的装饰,尽可能的展现建筑本身的空间,比例。
在主授课教师Nicolas设计的年轻人社会住宅前驻足欣赏,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公共空间的意义。
同样是住宅,这里的空间却不单一。
一群人,在住宅前讨论社会住宅的居住质量与开窗方式。
一座建筑可以体现一个区域的特色,体块上的切割为了更多的邻里空间的利用。
一座不仅可以运用到单元、组团的住宅,它的理念可以无限扩大到城市。
单看建筑的外立面就知道建筑师想要让居住在里面的人获得更多的阳台——这就是in-between spaces。
这是一座个性张扬的建筑,单看外面,像个工厂,直到好心的住户开门给我们进去,我们才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在过道的交汇处,还有一个个有趣的庭院。
这幢住宅,底部被架空,让城市背景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时留给居民更多的户外空间。
同样,又是主教授Nicolas竞标赢得的设计方案,五彩的盒子正是不同住户的明确体现。
这座外表全是“细竹杆”的住宅,很好的诠释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以竹子作为材料,可以很好的感知外面的温度与湿度,同时将热量挡在建筑外部。
这座建筑很好的诠释了如何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的理念,建筑两侧都是车行道,声音嘈杂,影响居住质量,建筑师运用了螺旋型的布局模式,将内外空间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工作坊开题
终于,跑了大半个上午,工作坊场地的项目实地考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坊开始了。
调研结束后,我们来到学术领队Quique的工作室,给我们带来了一堂有关“欧洲城市及居住空间的发展历程”的课程,也详细说明了本次工作坊的任务以及最终将要实现的成果。
面对那些有着一堆问题的城市区域,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我们会有怎样天马行空,乌托邦的想法,大家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LABIRD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和电话与LABIRD取得联系
马德里理工大学
都灵理工大学
米兰理工大学
里斯本大学
意大利景观设计协会
ARKRIT建筑批判式研究小组
SAP建筑景观工作室
美国普渡大学
荷兰INBO STUDIO
荷兰MECANOO